第
30
卷
摇
第
4
期
詹
摇
鹏
: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果分析
际被执行的个税制度很可能就此被调整
,
从而
跳跃到另外一个曲线上
。
个税的免征额越高
,
个税再分配效果在更高的平均收入下才能达到
峰值
。
所以虽然理论上平均收入的影响会先增
后减
,
但实际的个税再分配效果却到不了发生
减少的区段
。
2郾
验证假说
(2):
不同收入构成会影响税制
的再分配效果
影响收入构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
,
不
同类型收入的占比大小
;
第二
,
不同类收入在不同
收入阶层中的分配情况
。
在分类税制下
,
这两个
因素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
不同类收入在不同收
入阶层分配均匀的情况下
,
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
的收入比重越高
,
整体累进性和再分配效果会越
强
,
这一点在很多文献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
但是
如果不同类收入分配不均匀
,
结果将发生变化
。
1988—2007
年间
,
工薪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
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
,
二者都是按照累进税率征
税的
,
然而资产性收入大多是按照固定比例税率
征税
。
为了便于比较
,
这里的反事实处理中将
2007
年的财产性收入比重进行调整
,
使其等于
1988
年
、1995
年和
2002
年的平均水平
。
根据图
3,
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加
,
个税的累进性不断下降
,
这与假说
(2)
一致
。
需要注意的是
,1988—2007
年之间工资性收入比重一直在下降
,
经营性收入
在
1995—2007
年上升明显
,
所以现实中累进性的
变化取决于工薪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共同作用
。
如果仅仅出现工薪收入的下降
,
那么累进性的下
降会更加明显
。
但经营性收入比重增加增强了再
分配效果和累进性
,
并且抵消了工资性收入占比
下降带来的反方向影响
。
但是图
3
的结果与假说
(2)
前半部分的预期
不同
,
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加
,
个税的再分配效果反
而增强了
。
主要是因为
2007
年高收入阶层的收
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占比较大
(
样本中收入最高
1%
人群的财产性收入比例是
4郾 6% ,
而全样本平
均比例是
0郾 98% ),
而且样本中的工薪收入和经
营性收入中适用最高边际税率的比例非常低
,
在
一些人群中财产性收入的固定比例税率反而比较
高
。
由于不同收入阶层收入构成不同
,
特定收入
构成占比高低对个税再分配的影响会变得很复
杂
。
所以单纯从理论角度分析工薪收入占比或财
产性收入占比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
,
现实的情况
更加复杂
。
图
3摇
收入构成与
MT
指数
、
累进性指数
摇 摇
注
:
以
2007
年数据为基准
,
不同结果的差别仅仅是财产性收入与其他类型收入的比例
,
见表
1。
横坐标数值
1 ~ 8
分别表示
1988*、1995*、2002*、2007、G07 / G02、(G07 / G02)
2
、(G07 / G02)
3
、(G07 / G02)
4
,*
表示当年城镇
个人收入数据按表
1
的说明进行调整后的收入分布
。
摇
摇 摇 3郾
验证假说
(3):
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大个税
再分配效果
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
随着收入差距稳
定增加
,
累进性指标先增后减
。
累进性指标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在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时
,
税收
集中率增加较快
,
甚至快于税前基尼系数的变
化
,
所以累进性逐渐增强
。
但随着收入差距的
扩大
,
税收集中率的增加速度逐渐减慢
,
当低于
税前基尼系数的增加幅度时
,
累进性就开始下
降了
,
此时平均税率一直在稳步增加
,
所以个税
的整体再分配效果一直保持上升
。
图
4
中最左
边三个和最右边四个模拟的结果基本反映了这
个事实
,
不过
1988—2007
年的实际变化却没那
么明显
,
这主要因为这四个年份之间各收入组
之间的收入流动不纯粹表现为收入差距的变
化
,
还有收入分布内更复杂的变化
,
以至于削弱
了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
,
但仍然可以表现出一
定的规律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