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 - page 3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2015
年
摇
第
4
期
的交叉边际收益递增
,
生产呈现出报酬递增效应
。
随着知识要素投入比重不断增大
,
整体收益递增
效应不断增强
。
相应地
,
作为知识要素载体的生
产性服务业
,
与其他产业关联互动
,
促进了其他产
业收益递增
。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地
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
,
整体产业体系报酬递增效
应不断增强
,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
实现了产业体系
整体升级和经济发展
。
知识要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报酬递增的效
应
,
取决于迂回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
,
也就是在
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插入越来越多
、
越来越
复杂的知识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
中间服务
、
知识资
本和人力资本投入
[6]
。
反映在产业分工及分工
效应上
,
主要是生产性服务种类增多
、
规模扩大
、
主导作用确立并不断加强
。
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化
和深化发展
,
使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更有效率地
生产并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到生产过程中
。
因
此
,
产业分工
、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技术进步的内生
来源
,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体系整体结构升级
。
而产业升级又扩大了产业分工的范围
、
程度和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规模
,
进一步促进了生产
性服务业的分工和发展
。
生产性服务业分工
、
发
展与整体产业升级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
、
相辅相
成的循环累积因果的互动关联
。
服务业高度发展
和分工所产生的报酬递增效应作为产业升级的根
本动力
,
能实现知识资本
、
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
素的优势互补
,
从而合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更高生
产力
,
将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不断推向新的更高
水平
。
这里
,
生产规模的扩张不是简单的水平复
制
,
而是蕴涵了更具效率效益的结构调整的扩张
。
服务经济中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分工与协作
,
强化
了分工的报酬递增效应
,
不断推动产业体系整体
的结构升级
。
2郾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效应的发挥
服务经济条件下
,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主导产
业
,
通过产业融合
,
将高端生产要素知识资本
、
技
术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生产经营过程
,
整合
、
优化
了生产经营流程
,
从而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
运营效率
,
推动了产业升级
。
生产性服务业主导
的产业融合
,
实质是在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和细化
、
分工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
原有产业价值链分
解重组
,
形成具有更高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价值
链和价值网络的过程
。
在这一过程中
,
生产性服
务与价值创造环节相融合
,
围绕核心价值创造和
价值增值形成服务主导的价值模块
,
产业价值系
统重构为融合了制造―服务
、
服务―服务的新型
价值网络
,
从而强化了知识型核心要素的投入产
出效应
,
创造出新的服务附加值
。
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
,
分为促进产
业内升级的产业融合和产业间结构升级的产业融
合两类
。
在促进产业内升级的产业融合中
,
生产
性服务业全方位地嵌入和渗透进农业
、
制造业
、
服
务业的价值链
,
产业运营过程成为
“
服务化
冶
的过
程
。
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
、
营销品牌等高端环节
,
以及融资
、
信息
、
咨询
、
会计
、
法律等支撑环节
,
与
科技服务业
、
流通服务业
、
金融业
、
商务服务业
、
信
息服务业等相融合
,
形成具有更高服务功能和效
率的服务模块
,
从而能够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
培育
核心竞争力
,
促进产业内升级
。
在促进产业间结
构升级的产业融合中
,
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
重组融合
,
主导了产业价值体系的重构
[7]
。
在专
业知识技术的融合支撑下
,
产业核心业务体系的
实现方式更加高效
,
原有产业发展成为新兴融合
型产业
[8]
。
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和提
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
,
产业体系的分工
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
从而在生产性服务业主
导下
,
产业之间核心价值增值环节分解
、
重组和有
序整合
,
产生了
“1 + 1 > 2冶
的融合效益
,
促进了产
业间结构升级
。
四
、
服务经济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
升级的数理模型
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框架内
,
综合借鉴
Markusen
和
Marrewijk
的研究成果
,
可建立生产性
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
模型
。
服务业自身发展具有报酬递增性
。
从生产
要素来看
,
服务业主要依赖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
,
代表人的创造力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呈现出报酬递增性
。
从生产过程特点来看
,
服务生产的初始固定成本
(
包括获取专业知识和
技能的成本
)
较大
,
在总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也
较大
。
而知识和技能一旦获得
,
使用的边际成本
很低
[9]
,
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
知识资本和
人力资本不是被耗损而是能够自然得到累积
,
即
具有
“
干中学
冶
效应
。
因此
,
使用知识资本和人力
·83·
I...,28,29,30,31,32,33,34,35,36,37
39,40,41,42,43,44,45,46,47,4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