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 - page 8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摇 摇 摇 摇 2015
3
(3)
,
X
= (
X
1
,
X
2
,…
X
N
)
表示
n
个原始
指标变量
,
F
= (
F
1
,
F
2
,…,
F
r
)
表示
r
个相互独立
且不可预测的公因子变量
,
A
= (
hk
)
nr
表示因子
载荷矩阵
其中
,
hk
的绝对值越大
,
表明公因子
F
k
和原始变量
X
h
的相依程度越大
即公因子
F
K
对的载荷量越大
,
= (
1
,
2
,…,
n
)
表示
n
个原
始指标变量对应的特殊因子变量
为了对公因子
F
比较充分的解释
,
本文通过
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进行因子旋转
,
得到一个更具
解释性的公因子
,
使每个变量仅仅在一个公因子
上有非常的载荷
,
而在其余的公因子上的载荷会
比较小
考虑到选取的
10
项成本指标量纲和数量级
不尽相同
,
甚至差异颇大
,
在因子分析前
,
对原始
数据进行
Z
标准化处理
(
Z
标准化是多变量综合
分析常用方法
)。
处理公式如下
:
y
ij
=
x
ij
-
m
i =
1
x
ij
/ i
m
i =
(
1
x
ij
-
m
i =
1
x
ij
)
/ i
2
(4)
(4)
,
y
ij
表示标准化后的第
i
地区
j
项指
标的值
,
y
ij
表示原始数据的值
标准化后各变量
的标准差为
1,
平均值为
0,
从而消除数量级和量
纲的影响
根据各指标测算得到的因子得分绝对值
(
平均水平的偏离值
),
以旋转后的各公因子方差
贡献率占提取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
权重
,
对各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汇总
总后的值即为第
i
个评价样本的综合评价值
,
即第
i
个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
:
i
=
r
abs
(
f
ir
)
(5)
(5)
,
i
为第
i
个公因子权重
,
f
ir
为第
i
地区第
j
个公因子的得分
本文选取各地区
10
项指标在
2007—2011
的均值测算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
,
以消除异常年份数据对结果造成的扰动
主成分
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3
为因子分析检验结果
其中
,KMO
测度
值为
0郾 686,
处于较好水平
;
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
为拒绝原假设
检验结果表明以上数据可以进行
因子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
对于本文的
10
项指标共计可
3摇
因子分析检验结果一览表
检验方法
检验结果
KMO
测度值
0郾 686
巴特利球体检验的
sig
0郾 000
提取三个主成分
,
成分
1
解释了总体方差的
41郾 54% ,
成分
2
和成分
3
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29郾 58%
14郾 64% 。
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
率达
85郾 76% ,
可以解释大部分的方差
各因子
方差贡献率如表
4
所示
为了对因子进行解释与说明
,
进行因子旋转
,
选取方差最大因子
,
并保留因子得分
因子旋转
后的成分载荷矩阵如下表
5
所示
5
中旋转的结果
,
成分
1
在空间人口和科
教卫生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
成分
2
在经济水平
相关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
而成分
3
主要表现为
跨区服务相关指标的载荷
根据主成分得分
,
以旋转后的各公因子方差
贡献率占提取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
权重
,
对各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汇总
,
计算
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
为了防止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脱离实
,
在保持其相对关系的基础上
,
按照中位数原则
进行调整
,
控制在
1
1郾 5
之间
控制公式为
:
i
=
i
- min(
i
)
max(
i
) - min(
i
) (1郾 5 - 1) + 1 (6)
最终形成的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
数如表
6
所示
根据各省市主成分得分对我国
31
个行政区
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类型进行划分
,
可分为经济
水平主导区
跨区服务主导区和空间人口科教卫
生主导区三个区域
经济水平主导区主要分布在
东部沿海地区
;
跨区服务主导区主要分布在民族
自治区以及西部地区
;
空间人口科教卫生主导区
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为了直观反映我国区际公
共服务成本差异的主导因素
,
用地理信息系统
Mapinfo
以及
Arcgis
软件绘制中国省级基本公共
服务需求差异信息系统图
,
如图
1
所示
我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所需转移支付数额
的测算
为了保障我国
31
个行政区享有基本一致的
基本公共服务
,
通过导入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
·88·
I...,78,79,80,81,82,83,84,85,86,87 89,90,91,92,93,94,95,96,97,98,...127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