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卷
摇
第
4
期
廖
摇
筠
,
赵真真
: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比较研究
(2 )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的 评 价 指 标
。 Solow
(1956)
[7]
认为技术进步增加了人均产出
,
从而提
高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质量
,
因此把技术进步作
为衡 量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的 重 要 指 标
。 Romer
(1986)
[8]
和
Becker & Murphy(1992)
[9]
把人力资
本的外部效应
“
内生化
冶,
从而使其作为经济增长
质量的重要内容
。
托马斯
(2001)
[10]
从可持续发
展角度研究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
选取资源利用效
率
、
环境污染
、
贫困等因素来描述经济发展的质量
水平
。
李周为
、
钟文余
(1999)
[11]
认为建立经济增
长质量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
科学性
、
可行
性
、
可比性
。
李变花
(2004)
[12]
分析了构建经济增
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困难和原因
,
指出现存统
计指标是依据经济增长的含义来设立的
,
主要围
绕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
,
缺乏对经济增长的质量
描述
。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表现指标
,
大多
数文献是从经济
、
社会和环境三个大的方面测度
经济增长质量的
。
魏婕
、
任保平
(2012)
[13]
从经济
增长效率
、
经济增长结构
、
经济增长稳定性
、
社会
福利与成果分配
、
资源环境代价和国民素质六个
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
( 3 )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的 测 度
。
杨 长 友
(2000)
[14]
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的六
个维度
:
经济福利
、
激励机制
、
技术创新
、
供求结
构
、
增长率利润率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
但仅仅对经
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定性描述
,
并没有精确地定量
分析
。
俞安军
(2007)
[15]
用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来
描述经济增长质量
,
并利用
C鄄D
生产函数对我国
1981—2004
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测算
,
结
果表明
,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的增长
方式
。
李岳平
(2001)
[16]
采用系统分析法和人工
神经网络模拟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
纪淑萍
(2006)
[17]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
2004
年我
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
钞小
静
、
任保平
(2011)
[1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
1978—2007
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
,
研究结果
显示
,
经济转型
30
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
有了显著提高
。
本文同时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处理
面板数据
,
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出发
,
使得
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
不仅在横截面上考察我国
经济增长质量的各区域差异
,
而且还研究各区域
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
。
二
、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
,
本文总结归纳出高质
量的经济增长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性构建指标
体系
。
相关指标说明如下
。
(1)
经济增长水平
。
本文采用
GDP
增长率来
代表经济增长水平
。
这个指标的意义在于它准确
地表示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
消除了绝对水平
高低的影响
。
(2)
经济增长结构
。
本文采用两个指标来描
述经济增长结构
。
一是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
众所周知
,
经济越发达
,
第三产业在经济体中的占
比越大
,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达到
70%
左右
,
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
二是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重
。
这个指标代表我
国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实力
,
随着改革开放程
度的提高
,
这一指标在衡量经济质量方面有着重
要的意义
。
(3)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
本文采用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失业率代表经济
的稳定水平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
会的通货膨胀程度
,
这一指标过大
,
说明经济波动
严重
,
不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反映市场供需的平衡
。
失业率反映社会稳定程
度
,
应该稳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
称之为自然
失业率
。
超出这一水平过多
,
则会造成社会动荡
,
甚至引发骚乱
,
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
(4)
经济增长效率
。
又称为投入产出效率
。
经济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投
入
。
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资产投资总
额
,
来计算投资效果系数代表资本要素的产出效
率
。
采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来反映劳动消耗与产
出之间的关系
。
该指标是综合性指标
,
其高低变
化受到产业结构
、
科技水平
、
规模效益
、
政策体制
、
劳动者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另外
,
本文加入
单位能耗产出指标进一步考核投入产出效率
。
单
位能耗产出反映物质消耗的产出效益
,
基于数据
的可获得性
,
这一指标采用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
总值与能源消耗总量对比计算得到
。
(5)
教育和科技进步
。
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增
长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教育的发展促进科
技进步
,
进而促进经济质量增长
,
同时
,
经济增长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