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31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摇 摇 摇 摇 2020 年摇 第 5 期
采取这样一种改革措施后,使得财政平衡制度就 展变化。
能够既考虑均贫富,又能够防止“干好干坏都一 1郾 中央集权的预算管理体制
样冶。 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国“参与联邦制冶 的大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预算
背景下,通过财政平衡制度能够保证“联邦决策、 管理体制是中央高度集权的“ 统收统支冶 模式。
地方执行冶的体制真正落地。 预算收入基本上都归中央所有,预算支出由中央
从德国和美国的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可以得 统一安排。 预算收支的安排不仅包括行政事业单
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两国的分权型预算管理 位,也包括所有的国有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帝
体制的形成背景是联邦制国家,正是这种联邦制 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上进行威胁,经济上进
使得预算分权有了政治和行政基础。 联邦制国家 行封锁,国内的经济建设蕴含危机。 由于长期的
是先有州才有国,正因如此才为国家体制的分权 战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交通运输瘫痪,
提供了客观的历史前提。 联邦制国家的预算管理 内外贸易滞塞,政府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局
体制形成于这一基础,从而具有了分权特征。 二 面,通货膨胀、物资短缺,人民生活非常不易。 再
是过分强调州的分权权力必然会带来整个联邦国 加上长期分散在各地的财政管理,使得财政预算
家层面上协同的困难,这样联邦制国家在分权的 工作管理上不统一、收支脱节 [7] ,根本无法满足
基础上必然会经历一个将州的部分权力向联邦集 国家保障战争需要、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实现全
中的过程。 预算管理体制也是先以各州各自独立 国一盘棋的需要。 因此,制定集中统一的预算制
的预算为基础形成分权特征,然后逐渐由联邦集 度,实现中央对预算的集中管理在这一时期就成
中形成联邦预算,表现出由分权向集权变化的趋 为必然。 实际上,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
势,这一点与单一制国家由集权向分权变动的趋 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使计划经济
势正好相反。 三是这种权力的相对分散也是建立 体制能够真正实现,就离不开国家预算的计划管
在分税制的基础之上,联邦与州和地方政府承担 理体制,通过预算收支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才有
各自的预算责任,自然也会有相应的预算收入与 了真正的实现手段和物质基础。 统收统支的中央
之匹配,从而形成各自独立的预算收支体系。 四 集权的预算管理体制支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是由于预算相对分权,各州和地方政府之间预算 和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
收入必然会形成较大的差距,为了保证各州之间 济体系特别是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各项
的预算收支的相对均衡,特别是要确保联邦所确 社会事业的发展。
定的任何一个州和地方政府最低预算目标的要 2郾 逐步分权的预算管理体制
求,联邦政府会通过转移支付或者财政平衡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逐渐
来均衡各州的预算收入。 尽管如此,联邦仍然要 凸显出来,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管制模式既不能调
确保各州和地方预算收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维 动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又不能很好地使得资源
持预算收支的相对差距,以充分发挥州和地方自 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改革开放初始,国民经济
身的积极性。 五是联邦和州政府在预算上是独立 陷于困境,财政入不敷出,收支平衡难以实现。
的,各自预算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等都是自行管理 1979 年财政赤字高达 135郾 41 亿元,为新中国成
的。 联邦政府一般不会对州的整个预算管理过程 立以来最高。 为了充分地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进行规划、协调、督促、监督、评价。 性,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就必须要对传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现行 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革。 1978—1992 年,财
模式 政作为整个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 行政性分权的方式实现了从“条条为主冶到“块块
程。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 为主冶的放权并逐步退出过去的资金分配、资源
预算管理体制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体制 配置领域,促进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并探索财
也要逐步适应现代预算管理的要求。 大体上说, 政职能公共化的转变 [8] 。 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 关系上采取了“分灶吃饭冶 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
·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