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P. 103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摇 摇 摇 摇 2020 年摇 第 4 期
交易量的点估计系数分别为 - 0郾 094 和 - 0郾 413, 从列(4)中收益率水平(Interest)的估计系数
且均在 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网络借贷 结果来看,收益率水平(Interest) 与投资者信心之
行业风险对网贷借贷投资者的预期与信心具有明 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我国网贷行
显的抑制作用。 业自身特征和发展所处的特殊时期有关。 我国
摇 摇 进一步地,列(4) 在列(3) 的基础上,纳入网 P2P 行业一直风险高发,综合收益率虚高的“庞氏
络借贷行业风险指数与网贷投资者风险感知变量 骗局冶一直备受诟病。 近年来,伴随着“跑路冶、失
的交互项(L. Riskrate 伊 L. Baiduindex),用以考察 联的平台越来越多,高收益平台与高风险相伴,投
网贷投资者风险感知是否成为网络借贷行业风险 资者可能会更加谨慎,对收益率较高水平的平台
影响网贷投资者信心的信息渠道。 研究发现,交 反而会持有“退避三舍冶心态。 从平台特征来看,
互项对投资者信心的点估计系数为 - 1郾 110,且在 列(1) ~ 列(4)的回归结果均显示,投资者对运营
1% 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当投资者风险感知强 时间(Operating) 越长、注册资本(Capital) 规模越
度不存在时,每单位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对交易量 大的平台越有信心,其交易量也越大,这与平台资
的降低效应为 0郾 456;而当风险感知强度存在时, 本雄厚和经营能力有关。 从股东背景来看,股东
风险感知强度每上升一个单位会导致每单位行业 背景对交易量的点估计系数均在 1% 的水平上显
风险对交易量的降低效应变为 1郾 566 (0郾 456 + 著为正,这意味着网贷平台为国有企业、上市公
1郾 110 = 1郾 566)。 简而言之,风险感知强度的存 司、金融机构、私募/ 风险投资则越受投资者青睐,
在,显著增强了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对交易量的影 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在业
响,即降低了投资者参与网贷市场的信心。 据此, 务开展过程中受到的监管约束更为严格,商誉更
假设 H1 和假设 H2 得到验证。 好;私募/ 风险投资则具有更专业的投资风险识别
之所以产生上述结果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缺 能力和股权管理能力,实力相对较强,入股的商业
乏完善的征信系统与监管制度,网络借贷行业风 性动机较好。 因此,在行业风险冲击情况下,投资
险居高不下,P2P 平台信息披露不充分、平台“跑 者更加对有国有企业、风投背景等平台抵御行业
路冶“爆雷冶 “提现困难冶 等风险违约事件频频发 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信心。
生。 这不仅向投资者传递了强烈的违约风险信 从网贷平台风险管控与合规性来看,无论是
号,而且风险自身还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尤其会 未完全控制其他变量的单独回归列(1) ~ 列(3),
在行业内进行横向传递,这必将提高投资者对网 还是纳入所有控制变量的联合回归列(4),资金
贷行业内其他平台机构违约风险的预期和估值, 存管(Depository)、ICP 备案(ICP)、行业协会组织
也势必会降低投资者出借意愿与信心。 理论上 (Association)、债权转换机制(Exchange)和风险纾
讲,投资者根据行业风险变动情况主动调节自我 缓机制(Guarantee) 均与交易量呈现显著的正相
风险承担意愿及水平,是投资者在表达对未来市 关性,这也表明网贷平台风险管控水平和合规性
场的预期,可以说是一种主观信心下规避风险的 程度越高,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与信赖。 网
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信息 络借贷行业风险直接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环
传播技术,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同之 境,而持有资金存管、ICP 备案牌照的平台侧面反
处在于,为原本处于信息受众地位的人们提供了 映了经营实力,因此能从“安全性冶视角能吸引众
更加广泛、及时、低成本的交互手段。 信息传播媒 多投资者。 从列(1) ~ 列(4) 的估计系数结果来
介在传播信息时,不是对信息的简单复制,还会溢 看,债 权 转 换 机 制 ( Exchange)、 风 险 纾 缓 机 制
出情绪,并影响其他投资者行为。 百度搜索等互 (Guarantee)虽然都作为平台确保投资者资金安
联网技术能够跨时空,将众多投资者凝聚到一起, 全性的措施,但是债权转换机制与交易量的系数,
当较多投资者在网络借贷论坛发布并查阅信息源 明显大于风险纾缓机制与交易量的系数,这主要
时,就可能形成过度悲观的情绪,导致更多投资者 是因为就网络借贷行业风险,投资者更加注重本
抽离 P2P 市场。 这种风险感知意识的背后可能 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而债权转换机制刚好满足
还含有“情绪溢出冶效应。 了投资者“刚性兑付冶 的需求。 进一步地,如表 2
· 9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