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P. 52
第 35 卷摇 第 6 期 李宇立, 梁摇 娟, 袁晓红: 互捐行为中捐出方的运行效率
摇 摇 为了使研究不被受赠方存在的特殊情形所影 益基金会的组织管理效率显著负相关 [22] 。 此外,
响,我们在配对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规避了高校教 在通常情况下,公益基金会的规模越大,声誉越
育基金会。 其理由是:高校基金会的捐赠者主要 好,获得的捐赠也更多 [22] 。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
是校友,校友与基金会之间以及受益人( 主要为 控制了净资产、成立年限和基金会规模。 为了使
在校学生)与基金会之间有着自然形成的稳固关 量级较大的数据及其残差的分布更符合正态性,
系。 换言之,高校教育基金会在获得捐款和善款 减少离群值造成的影响,对以绝对数衡量的变量
使用方面的方式以及成本与其他非企业背景基金 进行自然对数、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 [26] 。 变量的
会有着显著的差别。 定义和度量方法见表 2。
(二)变量选择及其度量 摇 摇 2郾 三阶段运行效率和总效率的测度
1郾 变量的选择 对公益基金会效率的测度与评价涉及不同计
本文首先设定和度量的变量为公益基金会的 量单位的多个指标。 为了消除指标单位不同带来
运行效率。 如前所述,基于 I鄄P鄄O 理论模型 [15] 以 的影响,本文利用秩和比(RSR) 法 [27] ,通过指标
[16] 的研究,按输入、过程、输出对
及 Wolf & Carter 编秩,计算秩和的一个特殊平均数,对指标体系进
绩效评估指标进行分类,公益基金会的综合运行 行综合测度。 在 RSR 法中,将反映效率的每一个
效率(即总效率,TE)可以分为资源的获取能力(I 具体变量按其值大小进行排序得到秩次 R,用秩
阶段效率,IE)、组织管理效率(P 阶段效率,PE) 次 R 代替原来指标值。 即在 n 个评价对象中,最
和项目运行效率(O 阶段效率,OE)三个方面。 借 小的观测值编秩次 1,次小的观测值编秩次 2,次
鉴既有文献对公益基金会运行效率度量的变量, 最大观测值编秩次 n - 1,最优指标(即最大观测
评估这些变量的合理性,剔除相关性较强的变量 值)编秩次 n。 如遇同一指标观测值相等时,则编
之后,针对每一阶段效率的度量,本文分别采用了 相同秩次。 在排序得到的秩次 R (i = 1, 2,…,n;
ij
一个绝对值变量和一个相对数变量。 其中,在组 j = 1, 2,…,m) 中,m 为变量数,n 为被评价的公
织管理效率的度量中,我们构造了“人均耗费冶这 益基金会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依据公式(1) 计
一绝 对 值 变 量, 用 以 反 映 P 阶 段 代 理 成 本 的 算秩和平均数。
高低。 m
RSR = 移 R / mn (1)
此外,为了考察互捐行为本身对捐出方运行 ij
j = 1
效率的影响,本文设置了剔除互捐后的公益项目 据此方法,分别计算出 I 阶段效率值 IE、P 阶
支出( CPE ) 和剔除互捐后的公益项目收支比 段效率值 PE 和 O 阶段效率值 OE,以及剔除互捐
0
(CPER ), 以 反 映 剔 除 互 捐 后 的 O 阶 段 效 率 额之后的 O 阶段效率值 OE 。 之后,再次利用秩
0 0
(OE )。 对应地,此时的总效率( TE ) 亦将产生 和比法,基于 IE、PE 和 OE(或 OE ) 计算得到基
0 0 0
相应的变化。 在考察存在互捐行为的企业背景公 金会运行的总效率值 TE(或 TE )。 需要说明的
0
益基金会组内效率时,采用了互捐额(IDE) 和互 是,利用秩和比法计算第二阶段效率(即组织管
捐率(IDER)两个变量度量互捐规模。 理效率,PE)时,将人均耗费(EPS)和非公益支出
在非营利组织中,净资产是过去逐渐形成的、 率(NPER)进行了逆序处理,以使 PE 的数值大小
[23] 的研究表明,基金会
冗余的资源。 Core et al. 与效率本身相吻合。
拥有充裕的资源并非体现为更多的成长机会,净 五、实证结果分析
资产不可能像企业那样以利润分配的途径返还给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捐赠者,长期过度筹资反而会带来了更多的代理 由于部分变量方差非齐性,样本不完全符合
问题。 在基金会成立年限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方 正态分布,我们在描述性统计(见表 3)的基础上,
[17] 采用 Mann鄄Whitney 非参数检验进行了互捐行为
面,Tinkelman & Mankaney 的研究证据显示公
益基金会成立年限与组织绩效呈反比。 但是,以 中捐出方为企业背景的基金会(组 1)与无互捐行
我国公益基金会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基金会成立 为企业背景基金会(组 2)、组 1 与非企业背景无
年限与资源的获取及使用能力高度正相关,与公 互捐行为基金会(组 3)的各变量的差异显著性检
·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