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P. 52
第 34 卷摇 第 5 期 叶康涛,刘雨柔: 高管薪酬激励契约与会计科目归类操纵
关于会计科目归类操纵的动机,西方研究主要有 高管薪酬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股权激励的公司如
如下发现:满足投资者预期、达到分析师预测、平 何选择盈余管理方式,发现高管最偏好会计科目
滑营业利润以及避免亏损 [1 - 6] 。 国内相关研究也 归类操纵盈余管理,其次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
得出了较为相似的结论。 研究发现,微利公司会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但是他们的文章没有考察高
通过将经常性费用归类为营业外支出,或将营业 管的货币薪酬契约是否影响盈余管理,研究设计
外收入 归 类 为 经 常 性 收 益, 来 粉 饰 经 常 性 损 也存在较大的内生性问题。
益 [7 - 8] 。 叶康涛、臧文佼 [9] 从监管角度出发,发现 (三)研究假设
“八项规定冶出台之后,国有企业会通过改变消费 1郾 业绩考核与会计科目归类操纵
性现金支出的会计科目归类来规避监管。 2006 年 12 月,国资委通过《央企负责人经营
总之,国内学者对会计科目归类操纵的研究 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利润总额的核算范围进
还较少,且主要从规避证券市场监管这一动机切 行了修改。 根据新的规定,企业利润总额的计算
入。 目前尚未有文献结合中国制度背景,考察管 需要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
理层业绩考核办法对企业会计科目归类操纵行为 经常性收益。 这一办法的出台表明业绩考核更加
的影响。 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会计科 重视经常性损益,目的是引导央企负责人立足主
目归类操纵行为和动机的认识。 业做大做强。 然而,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当高管薪
2郾 高管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 酬与会计业绩挂钩时,高管为了提高个人报酬有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委托 动机实施盈余管理 [12 - 14] 。 因此,业绩考核办法变
代理 问 题 一 直 以 来 都 是 学 术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更后,央企负责人有动机通过一定的盈余管理方
[10] 提出,监督和激励是缓解委
Jensen & Meckling 式来粉饰经常性损益,进而提高个人报酬。
托代理问题的两个重要手段。 通过将高管薪酬与 而在众多的盈余管理方式中,央企负责人会
公司业绩联系起来,可以使高管在努力实现个人 如何进行选择呢? 近年来,会计科目归类操纵作
报酬最大化的同时促进公司业绩提升,从而实现 为第三类盈余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
[11] 指出,以 比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
激励相容。 然而,Watts & Zimmerman
公司业绩为基础的薪酬契约存在盈余管理的风 计科目归类操纵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操纵成本
险,高管为了获取高额报酬有动机操纵公司会计 低。 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只涉及当期损益科目的调
盈余。 随后,大量文献对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 整,不涉及会计利润的跨期调整。 而应计项目盈
关系进行了探讨。 大部分实证结果表明,与业绩 余管理不仅涉及跨期调整,且其回转特性也限制
挂钩的薪酬契约会诱导高管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 了企业在以后期间进行操纵的能力;真实活动盈
行为来获取超额报酬 [12 - 14] 。 余管理则牺牲了公司的未来利益。 第二,操纵手
国内学者也相继发现,高管为了获取超额报 段隐蔽。 会计科目归类只涉及利润表科目之间的
酬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 [15 - 16] 。 由于我国资本市 重新归类,不改变企业最终净利润,因此不易被审
场起步较晚,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货币薪酬对盈余 计师和监管机构察觉 [21] 。 Fan et al. [22] 也研究表
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文献开始关注股权激励对 明,随着公司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
盈余管理的影响。 这些研究普遍发现,管理层为 盈余管理的能力逐渐受到抑制,上市公司越来越
了达到 行 权 的 业 绩 指 标, 有 动 机 实 施 盈 余 管 有动机进行会计科目归类操纵。 考虑到会计科目
理 [17 - 18] 。 此外,国内学者还检验了政策和宏观经 归类操纵的优点,在新的薪酬激励方案出台后,央
济形势对高管操控盈余的影响。 陈胜蓝、卢锐 [19] 企负责人有动机通过会计科目归类操纵,来提高
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对 企业的经常性损益。
高管薪酬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加。 从可行性来看,已有文献研究表明,上市公司
目前关于高管薪酬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主 可以通过将经常性费用归类为非经常性损失,或
要聚焦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 将非经常性收益归类为经常性收益来调高核心盈
理,刘宝华等 [20] 第一次将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引入 余 [1,4,8] 。 例如,2001 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
·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