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1805
P. 54
第 33 卷摇 第 5 期 赵摇 霞, 万长松, 宣红岩: 低碳约束下中国流通业效率的区域差异
下降趋势,近两年恢复性上升。 区则需要从扩大规模和提升纯技术效率两方面同
比较图 1 ~ 图 3,可以发现:各地区综合技术 时着手。 对东部和东北地区而言,提升规模效率
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说明规模 水平仍是改善流通业综合效率的主要途径,特别
效率是决定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东 是东北地区,2009—2014 年出现了一个较快的下
部地区流通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项 降过程,这可能与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地区大量资
指标均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东北地区居次位,西部 源外流、经济发展受挫有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流
地区由于规模效率远低于其他三个地区,导致其 通业的发展。
综合效率整体略低于中部。 因此,西部地区流通 4郾 流通效率区域差异的分解
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规模过小,为了提高西部 为了综合考察流通效率差异,本文使用泰尔
地区流通业的效率,就必须着力解决好流通规模 指数对各年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结
过小、组织化程度过低这一最大痛点。 而中部地 果如表 4 所示。
表 4摇 流通效率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
地区间差
年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 地区间差异 地区内差异 总差异
异占比/ %
2005 0郾 176 0郾 024 0郾 036 0郾 434 0郾 190 0郾 633 0郾 823 23郾 129
2006 0郾 169 0郾 031 0郾 031 0郾 411 0郾 198 0郾 612 0郾 810 24郾 435
2007 0郾 166 0郾 035 0郾 024 0郾 412 0郾 191 0郾 603 0郾 794 24郾 076
2008 0郾 163 0郾 039 0郾 021 0郾 363 0郾 181 0郾 564 0郾 745 24郾 324
2009 0郾 175 0郾 030 0郾 018 0郾 319 0郾 181 0郾 538 0郾 719 25郾 159
2010 0郾 175 0郾 033 0郾 036 0郾 323 0郾 190 0郾 571 0郾 761 24郾 934
2011 0郾 171 0郾 027 0郾 055 0郾 298 0郾 187 0郾 564 0郾 751 24郾 949
2012 0郾 177 0郾 030 0郾 065 0郾 250 0郾 185 0郾 548 0郾 732 25郾 235
2013 0郾 166 0郾 038 0郾 061 0郾 238 0郾 221 0郾 524 0郾 745 29郾 649
2014 0郾 173 0郾 043 0郾 074 0郾 264 0郾 243 0郾 576 0郾 820 29郾 677
2015 0郾 135 0郾 034 0郾 074 0郾 238 0郾 227 0郾 488 0郾 715 31郾 686
2016 0郾 135 0郾 035 0郾 061 0郾 228 0郾 218 0郾 464 0郾 681 31郾 964
摇 摇 从各地区内部差异来看:2005—2016 年,我 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完善,改
国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最大,远远高于其他三 变了原来流通业落后、封闭的状态,促进了各省之
个地区,东部其次,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省际流通 间资源的流动,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基
效率差异比较接近,2010 年后东北地区的内部差 础较为薄弱,个别省份受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约
异开始稳定超过中部地区。 从总差异的分解来 束,商流和物流发展受限,导致区域内各省流通效
看,考察期内,地区内差异远远高于地区间差异, 率差异依然较大。
说明我国流通效率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 从总差异的分解来看,2005—2016 年流通效
部差异。 率的地区间差异稳中有升;地区内差异呈波浪式
考察各地区流通效率差异的变化趋势。 可以 下降趋势,但近两年降幅明显;总体差异同地区内
得知:2005—2016 年,东部地区内部流通差异比 差异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较稳定,近两年有所下降;中部和东北区内流通效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率差异稳中有升;西部区内效率差异呈下降趋势。 (一)主要研究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尽管近几年流通效率差 1郾 我国流通业综合效率水平较低
异不断缩小,但其内部发展不均衡程度仍然远远 我国流通业综合效率水平常年稳定在 0郾 55
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冶倡议的 左右的水平,规模无效是导致综合效率不高的主
· 4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