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P. 20

第 34 卷摇 第 5 期       李曦辉: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冶的转变和实现路径研究

   品的产出问题,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当然,这种                         时,势必使得人们将经济活动推向一个极致的程
   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容                           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活动最大的产出,
   易顾此失彼,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然而,这种弊                         推动这些经济活动的个人,才能在其中分得尽量
   端与人民群众的温饱要求相比完全是次要的,可                           多的利润,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改革对个人激励程
   以在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以后再来纠正,新中                           度的最大化。 对于个人而言,希望国家各项经济
   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逻辑就是沿着这                        活动都要实现高速度,只要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对
   样的思路进行的。 正因如此,在计划经济年代才                          这一时代改革的期许。 然而,这种改革模式也是
   有重生产、轻生活,重积累、轻消费,重重工业、轻                         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短
   轻工业等一系列做法,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尽快尽                           缺,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均体现为短缺,一旦
   早生产出人民群众需要的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工                           这种短缺模式宣告终结,那么这种改革模式的弊
   业产品,实现在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最大产出。                           端就开始显露了出来。 改革是制度变革和建设,
   然而,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当时的中国是                          制度属“公共品冶 性质。 如果改革的动力是沿着
   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我们要想生产出最大                           “改革者有利冶 的方向着力,那就相当于采用“私
   数量的工业品,就急需装备制造业的优先发展。                           人品冶生产的逻辑进行“公共品冶生产。 动力确实
   这时就需要工业增长的高速度,先高速生产工作                           是强劲的,但不能保证“公共品冶 的合意性质                    [1]  。
   母机,然后高速生产必需的工业制成品,供广大人                          在这一双轨制时期,政府也试图改变这种公共品
   民群众解决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                          与私人品之间的矛盾与问题,由政府提供公共品
   代,高速增长是必需的前提,否则广大人民群众就                          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通过大量的投资,又
   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进一步助推了 GDP 的增速,逐渐使中国经济步入
       (二) 经济体制改革与双轨制时代(1979—                      了高速增长的时代。
   1997 年)                                             (三)政府需求拉动时代(1998—2008 年)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                        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在亚
   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各种改革措施频                           洲贸易伙伴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倒退,对我
   频出台,旧有的经济体制得以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国产品的需求戛然而止,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
   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释放了出来,使得国民                           不足的问题,难以维持既有的增长速度。 同时,几
   经济各行各业的效率普遍得到提高。 体现为工农                          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
   业产出品数量的大幅增加,最终告别了短缺时代,                          大的挑战。 这些矛盾主要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
   人民的生活也从追求温饱到了奔向小康的时代。                           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从农业
   这期间最大的特征就是“双轨制冶模式,具体表现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亚洲金融危
   就是,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大力发展非公有                           机开始时,都还处在痛苦的转轨过程之中,有的转

   制经济,既坚持按劳分配又大力支持按要素分配,                          变才刚刚开始,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极有
   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                           可能发生逆转,从而中止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的作用,其核心就是效率导向。 对于这一时期国                          自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就是在国内经济发展与人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                           民生活水平滞后的背景下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可
   部委员金碚进行了精确地描述,他指出,我国前                           以说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现代工业
   30 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动力主要基于“先富起                         的,那么,国内有效需求一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形
   来冶和“谁改革谁获利冶 的动力机理,并由亢奋的                         成有效拉动的。 我国从工业化的一开始就奉行
   物质主义所驱动。 在刚刚脱离计划经济的改革初                          “两头在外冶 的发展战略,即大量引进国外资本,
   期,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效率低下和绝对平均主                           用于发展我们工业化基础;同时,又严重依赖国际
   义的痼疾,权且接受和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                          市场,用来吸纳我们的工业产出,否则我国当时的
   平冶的政策理念和制度设计思路               [1]  。 这样一种主       工业化就不可持续。 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
   要基于个人私利的改革,在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同                           到来,亚洲周边国家的需求几近丧失,西方主要贸

                                                                                        · 1 5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