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P. 8
第 33 卷摇 第 6 期 张摇 杰: 首都高精尖产业体系与减量发展
展不平衡问题、非核心区域板块中的城乡发展不 5 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
平衡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板块之间和城乡 41郾 7 万元/ 人,同比提高了 5郾 6 万元/ 人。 而同期
之间的居民收入不平等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一 北京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 17郾 12 万元/ 人,
系列问题和困局,必须通过强化针对城市功能拓 其中,主导产业———金融业的劳动生产率为 49郾 9
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等区域板块的高精尖产业体 万元/ 人。 由于金融业的行业真实就业人数难以
系的布局,通过将高精尖产业体系优先、优化布局 准确有效统计,其劳动生产率可能有较大的高估
在这些地区,来创造高端就业机会、高端商业服务 概率,而另外两个主导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
机会以及最为关键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新动能,促 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劳
进这些地区的国际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高端要素 动生产率分别为 19郾 07 万元/ 人和 28郾 33 万元/
资源的集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就业创 人 。 因此,针对首都北京经济面临高质量发展
于
业难题和村集体收入下滑难题,强化这些地区的 的迫切任务而言,必须认清的基本规律是,在首都
各级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进 金融业发展面临“天花板冶 效应和金融风险爆发
而从根本上解决首都不同区域板块之间发展不平 概率加大的双重制约情形下,能够持续提升北京
衡不充分的难题。 劳动生产率的产业部门,只能是依靠智能制造和
第四,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是实现北京 集成创新为主的高精尖产业体系。 随着以智能制
城市总体规划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既定目标以及 造和集成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对原
全面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最优策略。 不可 有制造业体系的替代,北京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忽略的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必然会经历进一步大幅度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同
年)》中虽然没有制定首都未来具体的 GDP 增长 时,在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红线制约以及持续提
目标,但是却规定了北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要从 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制约和目标下,也只
2015 年的 19郾 6 万元/ 人提高到 2020 年的 23 万 有发展以高端智能制造和集成创新为主要特征的
元/ 人的既定目标。 实际上,这就从发展质量和效 高精尖产业体系,才是能够同时满足这两大条件
率角度规定了北京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是高 的唯一途径。 尤为需要注意的基本事实是,高质
质量发展目标。 2020 年虽然未规定具体目标,但 量发展并不意味着排斥 GDP 规模和人均 GDP 的
是,从主要发达国家首都的发展经历和经验事实 快速增长。 相反,就中国和首都北京的发展阶段
来看,比如,2016 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劳动 和发展水平来看,特别是在“压缩产业功能区建
生产率( 人均 GDP) 为 186 172 美元,纽约州为 设规模冶既定目标的约束下,发展以高端智能制
75 360 美元,而同期北京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 造和集成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既
有美国首都地区的 9郾 3% 以及大首都纽约州地区 是北京版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科学实践,也是高效
的 22郾 9% ;同时, 从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 利用存量产业用地以及提升发展质量理念的具体
年—2035 年)》对首都经济发展所设定的“坚持创 践行,更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进 GDP 规模和人均
新发展,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达到国际一 GDP 可持续增长的唯一路径。
流水平冶的预设目标来看,要使北京的发展质量 二、当前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需要高度
和效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35 年北京的全社会 重视的四大认知误区
劳动生产率应该至少达到 40 万元/ 人 ~ 50 万元/ 第一,与首都的金融业、创意文化产业、科学
人,甚至更高。 由此,这就揭示出一个基本事实: 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相比,高精尖产
北京的劳动生产率既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提升任 业体系的发展不仅不会造成首都人口过快增长,
务,也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从发达国家 相反,这是当前阶段能够有效且持久减少首都核
以及北京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客观规律来看,对一 心区人口压力,并有效调节人口合理分布的重要
国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备如此明显效果和 途径。 当前,首都减量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认
持久作用的产业部门,必然是以智能制造和集成 知误区是,认为制造业产业以及相应拉动的生产
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高精尖产业体系。 2018 年 1— 型生活型服务业,是造成首都人口过快增长、过度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