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P. 50
第 35 卷摇 第 4 期 摇 摇 摇 钱学锋,王备: 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历史演进与未来的政策选择
造主要围绕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效率的改善而展 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
开。 随着市场闸门的逐步开启,国有企业、民营企 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在国外开设合营企业的暂行
业与外资企业这三股主要力量,共同推动了这一 规定》《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
时期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方 管理规定(试行)》 《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
面,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步骤地承认和确立了 的意见》 等一系列企业对外经营投资管理规范,
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实施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 鼓励和推动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跨
经营权的分离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并探索了非 国经营活动,为企业熟悉和深入了解国际经贸投
公有制经济成分作为经营主体形式存在的合理 资制度规则和政策法令,加快实施“走出去冶战略
性。 针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奠定了基础。
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与经营效率。 与此同 该阶段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具有如下
时,1979 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大陆首家民营企业 三个特征:其一,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萌芽期
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 或小规模的幼发状态,总体竞争实力相对较弱。
的规定(试行草案)》,标志着民营企业开始重返 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载体的出口贸易规模仍然较
历史舞台。 但这一阶段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小规 小,且主要以初级产品和轻纺、橡胶等低附加值产
模个体经营的形式存在,具有基础薄弱等诸多先 品为主。 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OFDI 流
天劣势,并且面临着一定的政策约束,整体竞争力 量到 1984 年才刚刚突破 1 亿美元,OFDI 存量占
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远低于其他经济体,且投
转变与国内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推进为中国企业 资主体以贸易企业为主,投资领域较为集中。 少
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设立经济特 数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尝试开展以先进技术获取为
区、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吸引外来投资等开放 目标导向的跨国并购。 其二,受相关外贸经营权
性经济建设实践,为国内相关基础产业的发展提 制度与宏观政策环境的约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
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外资企业的进 形成和发展主要由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推动,规
入和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使得国内 模普遍较小的非公企业经营国际化进程相对缓
企业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与落后技术的弊端日益凸 慢。 其三,缺乏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外贸、外汇和对
显,也促使中国企业加快进入引进国外资金和先 外投融资体制,这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
进技术,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与运营机制,制定 业更为广泛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步伐。
国际竞争战略的发展新阶段。 (三) 第三阶段(1993—2001 年):竞争力初
二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发展时期 显时期
(1985—1992 年),对应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展开 自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
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 进程开始加速推进。 这一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
和规模日益扩大,针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相关的企
持续推进,对企业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定价权的限 业法律制度陆续出台和完善,国有企业开始全面
制逐步得到放松和取消。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尽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转换经营机制,集体所有制
管企业权责归属的逐步明晰与激励机制的纳入, 企业异军突起且发展迅速,而在国企改革施行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部门内盈利企业的经营 “抓大放小冶与“国退民进冶等背景下,民营企业也
绩效,但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市场竞争格 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国企业的技术效率和竞
局的变化与垄断地位的动摇也使得引致国有企业 争力水平在整体上得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对
亏损状况和盈利能力结构性恶化的“侵蚀效应冶 外开放格局开始朝着深化外贸体制和汇率改革,
逐步显现 [9] 。 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发展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农 开放型经济等更高层次的方向推进。 随着这一阶
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 段“走出去冶战略的初步实施,中国企业开拓国际
出台以及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民营企业和外资 市场的能力与国际化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 根据
· 4 5 ·